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对甲苯磺酰氯
化学名或通用名:对甲苯磺酰氯
产品用途:
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仅用于工业用途,非用于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和原料
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中国江苏常熟市白茆工业经济开发区
网 址:www.cspcorp.cn 邮 件:mailadmin@cspcorp.cn
电话号码:+86-512-52533868 传真号码:+86-512-52537768
应急电话:+86-0512-52915119
第二部分 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白色菱状结晶,有刺激性恶臭味。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过量接触需采取特殊急救措施和进行医疗随访。本品不燃,根据火灾原因选择适当的灭火剂。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根据中国GHS的分类
危险性类别: 皮肤腐蚀 类别1C 严重的眼损伤 类别1
根据中国GHS的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H314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H318造成严重眼损伤。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双手。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存放处需加锁。
事故响应:
P301+P330+P331 如误吞咽:漱口。不要诱导呕吐。
P303+P361+P353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04+P340 如误吸入:将受害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休息姿势。
P305+P351+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P310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P321 具体治疗
安全储存:
P405 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
P501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人员接触危险信息:
主要症状:本品对皮肤和黏膜有刺激性,并引起迟发性深层疱疹和变态反应。可引起眼和皮肤灼伤。长期接触引起头痛、酩酊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压迫感和胃肠炎等症状。
应急综述:立即就医治疗,对症下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若存在疑问或症状持续,立即就医。
第三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产品形式: 物质 化学品或通用名:对甲苯磺酰氯
CAS号码: 98-59-9 EC号码: 202-684-8
分子式: C7H7ClO2S
纯度: ≥98.5% (其余未提及的成分为杂质,且无危害分类)
第四部分 急 救 措 施
若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若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若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若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急性和迟发效应、主要症状和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本品对皮肤和粘膜有刺激性,并引起迟发性深层疱疹和变态反应。长期接触引起头痛、酩酊感、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胃部压迫感和胃肠炎等症状。
详细资料可参考第11部分。
第五部分 消 防 措 施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禁止用水。
化学品的特殊危险性:
火灾生成的危害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氯化氢。
遇明火、高热易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保护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疏散非必要人员。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置于袋中转移至安全场所。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
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保护现场人员。将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
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存储:
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必须密封,切勿受潮。应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CAS号98-59-9 | |
**容许浓度: | 无有效信息可用 |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 无有效信息可用 |
短期接触容许浓度: | 无有效信息可用 |
工程控制 :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体防护装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粉尘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隔离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信息: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及时换洗工作服。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注意检测毒物。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 理 化 特 性
基本理化信息:
外观与性状:白色菱状结晶,有刺激性恶臭。 | |
气味/气味阈值:刺激气味 | pH值(指明浓度):无有效信息可用 |
熔点/凝固点:67-71℃ |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145-146℃(2.0kPa) |
闪点:110 ℃(COC) | 蒸汽压:0.13 (88℃) |
相对密度(水=1) :1.33 | 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苯。 |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无有效信息可用 | |
n-辛醇/水分配系数:3.49 | 爆炸极限:无有效信息可用 |
自燃温度:无有效信息可用 | 分解温度:无有效信息可用 |
其他信息:无有效信息可用。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稳定。
可能的危险反应 :遇明火、高热易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
应避免的条件 :潮湿空气。
不相容的物质 :强氧化剂、强碱。
危险的分解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硫、氯化氢。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毒代动力学、代谢和分布信息:无有效信息可用。
急性毒性 :CAS号98-59-9
急性口服毒性:无有效信息可用。
急性吸入毒性:无有效信息可用。
急性皮肤毒性:无有效信息可用。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眼睛刺激/腐蚀 :无有效信息可用。
呼吸或皮肤过敏 :无有效信息可用。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致癌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生殖毒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 :无有效信息可用。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有效信息可用。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持久性和降解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潜在生物累积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第十三部分 废 弃 处 置
废弃处置方法:
根据法规进行废弃处置(建议用焚烧法处置。与燃料混合后,再焚烧。焚烧炉排出的气体要通过洗涤器除去)。污染的包装:根据当地法规要求进行操作。空容器可能有产品残留,在容器清空后遵循所有警告。不得在产品残留清空前毁掉容器。遵循当地环境法规,更多建议请联系江苏强盛。
第十四部分 运 输 信 息
陆运 海运 空运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号码): 3261 3261 3261
联合国运输名称: 对甲苯磺酰氯 对甲苯磺酰氯 对甲苯磺酰氯
联合国危险性分类级别: 888
包装组: Ⅲ Ⅲ Ⅲ
海洋污染物(是/否): - 否 -
其他信息:
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第十五部分 法 规 信 息
使用本SDS的国家或地区管理该化学品的法规名称:
中国-GB 13690-2009《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
中国-IECSC:该产品中所有物质均已收录在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中。
第十六部分 其 它 信 息
编写和修订信息:
最初编制日期: 2011.12.24 版本号:1.0
第一次修订日期:2016.9.24 版本号:2.0
第二次修订日期:2021.08.01 版本号:3.0
第三次修改日期:2022.06.01 版本号:4.0
第四次修改日期:2024.03.15 版本号:5.0
与上一版本相比,本次主要修订内容:对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危险性分类、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生态学资料作了修改。
需要进行的专业培训:提供操作者足够的信息,培训。
缩略语解释:
CAS:美国化学文摘社
GHS:化学品分类与标签全球协调制度
EINECS:欧洲现有商用物质名录
IECSC: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
其他说明:
雇主只能将此信息作为他们所获得信息的补充,并独立判断此信息的适用性以保证正确的使用并保护雇员的健康和安全。以上所给出的数据基于目前的知识和经验,本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描述产品相关的安全使用信息。此信息并不提供担保,未按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产品,或与其他产品和操作过程同时使用时由用户自己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