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丁基过氧化氢SDS

2025-07-28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产品信息:

产品名称: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英文名:Tert-butyl hydroperoxide1,1,2,2-Tetrachloroethane

化学名或通用名: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产品用途:

推荐用途及限制用途:仅用于工业用途,非用于人类食品及动物饲料的添加剂和原料

企业信息:

企业名称:江苏强盛功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白茆分公司      地    址:中国江苏常熟新材料产业园中国江苏常熟市白茆工业经济开发区

网    址:www.cspcorp.cn                               邮    件:mailadmin@cspcorp.cn

电话号码:+86-512-52533868                             传真号码:+86-512-52537768

应急电话:+86-0512-52915119305268

第二部分   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易燃液体和蒸气无色质重油状液体。加热可能起火吞咽会中毒。吞咽有害。皮肤接触会中毒。吸入会中毒皮肤接触致命。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吸入致命。怀疑可造成遗传性缺陷。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对水生生物有毒。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对器官造成损害过量接触需采取特殊急救措施和进行医疗随访。用干粉、二氧化碳、水灭火。如必要的话,戴自给式呼吸器去救火。

根据中国GHS的分类

危险性类别:   易燃液体,类别3         有机过氧化物,F型          急性毒性 口服,类别4         急性毒性 皮肤,类别3

急性毒性 吸入,类别3    皮肤腐蚀,类别1            严重眼睛损伤,类别1          生殖细胞突变性,类别2

皮肤致敏物,类别1       对水环境的急性危害,类别2   对水环境的慢性危害,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一次接触,类别2

特异性靶器官毒性 反复接触,类别1急性毒性 经皮 类别1              急性毒性   经口 类别3

急性毒性 吸入 类别2              水生生物急性毒性 类别2

根据中国GHS的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性说明:H226易燃液体和蒸气。H242加热可能起火。H302吞咽有害。H311皮肤接触会中毒。H331吸入会中毒。H314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H318造成严重眼损伤。H341怀疑可造成遗传性缺陷。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H401对水生生物有毒。H411对水生生物有毒并具有长期持续影响。H371可能对器官造成损害。H372长时间或反复接触对器官造成损害吞咽会中毒。皮肤接触致命。吸入致命。对水生生物有毒。

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

P210 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禁止吸烟。

P233 保持容器密闭。

P240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P241 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P242 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 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80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20 避开/贮存处远离还原剂(如胺类)、酸类、碱类、污垢、铁锈和可燃材料。

P234 只能在原容器中存放。

P264 作业后彻底清洗双手。

P270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71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P260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01 在使用前获取特别指示。                           

P202 在读懂所有安全防范措施之前切勿搬动。       

P272 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P273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汽/喷雾。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操作后彻底清洁皮肤。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只能在室外或通风良好之处使用。

避免释放到环境中。

穿戴橡胶手套/防护服。戴呼吸防护装置。

事故响应:

P303+P361+P353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70+P378 火灾时,使用雾状水、泡沫、砂土、化学干粉和二氧化碳灭火。

P301+P330+P331+P310 如误吞咽:漱口。不要诱导呕吐。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2+P352 如皮肤沾染:用大量肥皂和水清洗。

P312 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P363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P304+P340 如误吸入:将受害人转移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休息姿势。                                                       

P310 立即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                           

P305+P351+P338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继续冲洗。

P333+P313 如发生皮肤刺激或皮疹:求医/就诊。

P391 收集溢出物。

P308+P311如接触到:呼叫解毒中心或医生。收集溢出物。

如果皮肤接触:仔细地用大量肥皂和水洗。

如吸入: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休息。并保持呼吸舒畅的姿势。立即呼叫中毒控制中心或医生。

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安全储存:

P403+P235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低温。

P411+P233 贮存温度不超过40℃。保持容器密闭。

P410 防日晒。

P420 远离其他材料存放。

P405 存放处须加锁存放于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存放处须加锁。

废弃处置:

P501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人员接触危险信息:

主要症状:无资料。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和抑制作用,可引起肝、肾和心肌损害。短期吸入主要为黏膜刺激症状。急性及亚急性中毒主要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可有食欲减退、呕吐、腹痛、黄疸、肝大、腹水。长期吸入可引起无力、头痛、失眠、便秘或腹泻、肝功损害和多发性神经炎。

应急综述:无资料。立即就医治疗,对症下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若存在疑问或症状持续,立即就医。

第三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产品形式: 混合物物质                                   

化学品或通用名: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CAS号码:      75-91-279-34-5                                         

EC号码:      200-915-7201-197-8   

分子式:         (CH3)3COOHC2H2Cl4

纯度:           69-71%≥99.0%(其余未提及的成分为杂质,且无危害分类)

第四部分   急 救 措 施

若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min。就医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就医。

若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5~10min。就医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若食入    :用水漱口,禁止催吐。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用水漱口,饮水。就医。

急性和迟发效应、主要症状和对健康的主要影响: 无资料。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和抑制作用,可引起肝、肾和心肌损害。短期吸入主要为黏膜刺激症状。急性及亚急性中毒主要为消化道和神经系统症状。可有食欲减退、呕吐、腹痛、黄疸、肝大、腹水。长期吸入可引起无力、头痛、失眠、便秘或腹泻、肝功损害和多发性神经炎。

第五部分   消 防 措 施

灭火剂:用水、泡沫、二氧化碳灭火干粉、二氧化碳、水。

化学品的特殊危险性:

受高热、阳光曝晒、撞击或与还原剂以及易燃物硫、磷接触时,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燃烧生成有害的一氧化碳遇金属钠及钾有爆炸危险。 在接触固体氢氧化钾时加热能逸出易燃气体。 遇水促进分解。 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燃烧生成有害的一氧化碳、 氯化氢

保护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须在有防爆掩蔽处操作。遇大火切勿轻易接近。在物料附近失火,须用水保持容器冷却。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撤离消防人员须穿全身消防服,佩戴空气呼吸器,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疏散非必要人员。

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消除所有点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防腐蚀、防毒服,戴橡胶手套。勿使泄漏物与可燃物质(如木材、纸、油等)接触。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环境保护措施:

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有限空间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惰性、湿润的不燃材料吸收泄漏物,用洁净的非火花工具收集于一盖子较松的塑料容器中,待处理。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在专家指导下清除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

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但不要对泄漏点直接喷水。将人员疏散至安全区域无资料。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聚乙烯防毒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还原剂、酸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和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防化学品手套。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强氧化剂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存储: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库相对湿度不超过8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还原剂、酸类、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久存,以免变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禁止震动、撞击和摩擦贮存在阴凉处。使容器保持密闭,储存在干燥通风处。打开了的容器必须仔细重新封口并保持竖放位置以防止泄漏。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CAS75-91-279-34-5

**容许浓度:

无有效信息可用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无有效信息可用1ppm(美国)

短期接触容许浓度:

无有效信息可用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提供安全的淋浴和洗眼设备严加密闭,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个体防护装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该佩戴直接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佩戴空气呼吸器。

身体防护    :穿隔绝式防毒服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眼睛防护    :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手防护      :戴橡胶手套。

其它信息: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及时换洗工作服。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注意检测毒物。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第九部分   理 化 特 性

基本理化信息:

外观与性状:水白色液体。一般商品为非挥发性溶剂的溶液无色质重油状液体。

气味/气味阈值:有氯仿样的气味

pH值(指明浓度):无资料无有效信息可用

熔点/凝固点:-8-43.8℃

沸点、初沸点和沸程:35 (2.66kPa)146.4℃

闪点:无有效信息可用26.7℃

蒸汽压:2.27 (35~37℃)1.33kPa(32℃)

相对密度(水=1):0.881.60

溶解性: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和氢氧化钠水溶液微溶于水,溶于丙酮,混溶于乙醇、乙醚、甲醇、苯、氯仿、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等。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5.792.07

n-辛醇/水分配系数:2.390.94

爆炸极限:无有效信息可用爆炸上限(%):10%

爆炸下限(%):5%

自燃温度:无有效信息可238℃用

分解温度:无有效信息可用

其他信息:无有效信息可用。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不稳定稳定。

可能的危险反应 :受热、摩擦、震动、撞击,与强氧化剂、易燃或可燃物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与强氧化剂、 钾、 钠等禁配物发生反应。

应避免的条件   :受热、阳光曝晒、撞击光照、 潮湿空气。

不相容的物质   :还原剂、强酸、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强氧化剂、 强碱、 钾、 钠。

危险的分解产物 :甲烷、丙酮、叔丁醇氯化氢。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毒代动力学、代谢和分布信息:无有效信息可用。

急性毒性    :CAS75-91-279-34-5

LD50 370mg/kg (大鼠经口);790mg/kg (大鼠经皮);460μl(427.8mg)/kg (兔经皮)

LC50 1840mg/m3 (大鼠吸入,4h)

急性口服毒性:LD50=200mg/kg(大鼠经口)

急性吸入毒性:LC50=8600mg/m34小时(大鼠吸入)

急性皮肤毒性:LC50=3990mg/ kg(兔经皮)。

皮肤刺激性/腐蚀性 :家兔经皮:500mg (24h),重度刺激无有效信息可用。

眼睛刺激/腐蚀     :家兔经眼:100mg (24h),中度刺激无有效信息可用

呼吸或皮肤过敏    :无有效信息可用。

生殖细胞突变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微生物致突变: 鼠伤寒沙门氏菌10μg/皿;

性染色体缺失和不分离:构巢曲霉200ppm;

DNA抑制:人HeLa细胞6mmol/L;

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仓鼠卵巢56mg/L。

致癌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生殖毒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性接触 :无有效信息可用。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无有效信息可用引起肝脏肿大和压痛,可发生肝脏脂肪变性、 坏死和肝硬化, 肾脏和心肌也能受害。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       :LC50:220mg/L (48h)(青鳉)LC50=9.23mg/L (48h) (大型蚤, 静态);

LC50=21.3mg/L (96h) (蓝鳃太阳鱼,静态);

LC50=20.3mg/L (96h)(黑头呆鱼, 动态);

LC50=31mg/L (48h) (青鳉);

LC50= 9.02mg/L(96h) (糖虾, 静态);

LC50=136~146mg/L (96h) (绿藻);

LC50=6.23~6.44mg/L (96h) (肋骨条藻)。

持久性和降解性 :生物降解性 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当羟基自由基浓度为5.00×105个/cm3时,降解半衰期为5d (理论)生物降解性 好氧生物降解 (h): 672~4320;

厌氧生物降解 (h): 168~672;

非生物降解性 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h): 213~2131;

           一级水解半衰期 (h): 1056。

潜在生物累积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在对人类重要食物链中,特别是在水生生物中发生生物蓄积。

土壤中的迁移性 :无有效信息可用。

第十三部分   废 弃 处

废弃处置方法:

由于污染危险性大,建议不要回收利用。根据法规进行废弃处置(大多数为可控焚烧法)。污染的包装:根据当地法规要求进行操作。空容器可能有产品残留,在容器清空后遵循所有警告。不得在产品残留清空前毁掉容器。遵循当地环境法规将剩余的和未回收的溶液交给处理公司。遵循当地环境法规,更多建议请联系江苏强盛。

第十四部分   运 输 信 息

陆运 海运 空运

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号码):              17023109                    31091702                   3109 1702               

联合国运输名称: 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叔丁基过氧化氢1,1,2,2-四氯乙烷

联合国危险性分类级别: 5.2(8)6.1 5.2(8)6.1 5.2(8)6.1

包装组: ---

海洋污染物(是/否): - -

其他信息: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车辆运输完毕应进行彻底清扫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第十五部分   法 规 信 息

使用本SDS的国家或地区管理该化学品的法规名称:

下列法律、法规和标准,对该化学品的管理作了相应的规定: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5号)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年): CAS#75-91-2列入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保部令7号)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13年):CAS#75-91-2、7732-18-5列入

化学品首次进口及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环境管理规定
《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2018年):CAS#75-91-2、7732-18-5未列入

危险货物运输

《危险货物品名表》:UN 3109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列入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

《中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2013年):列入

第十六部分   其 它 信 息

编写和修订信息:

最初编制日期: 2011.12.2423.3.28       版本号:1.0

第一次修订日期:2025.04.01   版本号:2.0

本次SDS主要修订内容:编辑性修改。第一次修订日期:2016.9.24      版本号:2.0

第二次修订日期:2021.08.01    版本号:3.0

第三次修改日期:2022.06.01    版本号:4.0


与上一版本相比,本次主要修订内容:企业名称修改。

缩略语解释:

GHS      全球统一化学品分类与标签全球协调制度

MAC      最高容许浓度

PC-TWA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PC-STEL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IARC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NTP      美国国家毒理计划

OSHA     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

ACGIH 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

EINECS 欧洲现有商用物质名录

TSCA    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案

ENCS 日本现有和新化学物质名录

DSL       加拿大国内物质清单

AICS       澳大利亚化学物质名录

ECL       韩国现有化学物质名录

CAS:美国化学文摘社

GHS:化学品分类与标签全球协调制度

EC:欧洲现有商用物质名录

其他说明:

雇主只能将此信息作为他们所获得信息的补充,并独立判断此信息的适用性以保证正确的使用并保护雇员的健康和安全。以上所给出的数据基于目前的知识和经验,本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描述产品相关的安全使用信息。此信息并不提供担保,未按安全技术说明书使用产品,或与其他产品和操作过程同时使用时由用户自己负责。


分享